《甲骨文》读后感

今年二月没能完成读书计划,我很内疚。没日没夜地赶进度,终于在四月份之内把这本500页的书读完了。这是何伟(Peter Hessler)的中国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二本,也是我阅读的最后一本。如果你感兴趣,可以看看我之前的读后感:第一部是《江城:长江边上的两年》,第三部是《寻路中国》。

我最先看的是最后一本,然后再看第一本,最后看第二本。这个阅读顺序很纠结,但《寻路中国》是中文版,我准备继续把原版再快速读一遍。两个原因,一来保证我不会被[censored]字样所蒙蔽,二来也算是按照顺序读完这有趣的三部曲。

Oracle Bones, the Book
何伟2006年作品《甲骨文:一次穿越中国过去和现在的旅行》

这本书出版于2007年,记录的是1998年到2002年的中国。很巧,非常巧,特别的巧,这段时间正好是我在大学的日子。1998年我离开湖南北部的小镇子来到北京,2002年我加入一家国营企业开始工作。这段时间,我改变了很多。读这本书的时候,可以看到不少与自己相关的事情。特别是1999年的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事件、2001年的北京申奥成功和911恐怖袭击事件,书中的描述与我的经历一致,真是感慨万千。

在那个时间,很多人认为应该去做点什么事情。于是在1999年的5月,我身边的同学们加入了游行队伍,在美国驻华大使馆附近街区抗议。现在觉得很幸运的是那天我没去,不然我会觉得后悔和遗憾,正如最近几年一直为自己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的言论表示遗憾一样。

在这本书里,作者大致讲了三个很长的故事。

第一个是关于作者的一个维吾尔族好友:Polat。因为担心可能给Polat带去的麻烦,作者在序言里提到了这不是真名。Polat曾经在雅宝路上闯荡,后来出走美国并申请了政治避难。在我的印象中,雅宝路是一个神奇的地方。因为我总是听到有人提起,但上学的时候并没有兴趣前去实地考察。等我闲下来之后,雅宝路已经物是人非,再也没有那么多俄罗斯人和中亚人在此做生意。从Polat的故事里,我了解到“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”这种说法纯粹是一厢情愿。

第二个是关于他的学生。在作者的前一本书《江城》里提到过,作者曾经在涪陵做过两年的英语老师。他的学生们毕业之后走向了不同的道路,有的接受了学校的安排去四川的农村里任教,有的去了江浙一带当老师,还有的去了深圳关外。他们的故事,其实就是大多数人的故事。

最后一个是关于甲骨文,也就是本书的标题。不过,作者的重点似乎在变化,从作为文物而存在的龙骨转移到了一位叫做陈梦家的历史学家。这位历史学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自杀身亡,但他的故事似乎没有人在关心。作者也是在很巧合的情况下注意到陈梦家,并开始寻找陈梦家的故事。而陈梦家的故事,是文化大革命的故事,也是我这一辈人的迷。

除了上述三个故事,在这本书里你还可以看到一些特别的内容。比如1999年和2001年(中美撞机)的两个群体性事件,又比如政府征地与强制拆迁问题,再比如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。这些问题反复出现在本书的各个角落,又因为前面三条主线把这些问题全部串了起来,我相信这本书要“做”到在大陆正常出版的话会很难。如果要读它,建议购买繁体中文版或者是英文原版。

ps
如果你也希望阅读这本书,我建议先看看《江城》。因为作者的学生也是本书的主角,而他们的名字都在《江城》里出现过,我觉得了解一下他们之前在学校的情况会对阅读本书有帮助。

pps
最近我得知《江城》的简体中文版已经在国内上市了,你可以在亚马逊买到。只是到现在我也没有看过这个版本,不知道是不是有所删减。如果你不太在意的话,可以买来一看,也是很有趣的一本书。

6 Replies to “《甲骨文》读后感”

  1. @Tian
    哈哈,事后我又把原版《寻路中国》拿过来看了一遍。此外,这是我用Kindle 3看完的最后一本书,它在我看《寻路中国》的时候坏掉了,不得已换了台Kindle Touch……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